来源:西部时报 发布时间:2024.5
在中国辽阔的能源版图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以平凡之躯,书写了不凡的石油篇章,他就是被誉为“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在追求石油梦想的征途上,秦文贵用汗水和智慧,诠释了一名新时代石油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故事如同一曲激昂的进行曲,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能源探索的道路上勇往直前。1961年9月,秦文贵出生在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他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学科带头人”,是戈壁荒漠上的石油之子,他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我国环境最艰苦、海拔最高的青海油田,曾先后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当代青年的榜样等荣誉。
在钻塔上找到人生信念的坐标1982年,年轻的秦文贵从华东石油学院(现中国石油大学)毕业,怀揣着对石油事业的无限憧憬,踏上了远在大西北柴达木盆地青海油田的列车。柴达木盆地被称为中国西部的“聚宝盆”,能源和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然而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当地流传的民谣是这样说的“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吸不饱”,这里平均海拔2700米以上,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生命的禁区。初来乍到的秦文贵被柴达木盆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所震惊,不久,他还出现了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但是,凭借着吃苦耐劳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秦文贵很快实现了由一名大学生向柴达木石油人的转变。秦文贵所在的探井队在钻探我国当时海拔最高的一口探井时发生了强烈的井喷,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虽然当时正值严冬,滴水成冰,但是看到工人师傅们毫不犹豫地跳进齐腰的泥浆中时,秦文贵被深深地震撼着、感动着。突然,有人用力将正在井口拆卸被堵管线的秦文贵推向一边,随之100多米长的放喷管突然飞了出去,连他手里的管钳都连带着飞出好远。好悬啊!最终,经过全队拼死奋战,终于制伏了井喷。经过这次生死考验,秦文贵渐渐地明白了,残酷的环境和艰苦的条件铸造了工人们一种艰苦奋斗、顾全大局、为油而战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这些普普通通的石油工人甘愿牺牲、无私奉献,正是有了他们,中国的石油事业才能不断发展。于是,秦文贵在那挺立的钻塔上,找到了自己人生信念的坐标,那就是:只有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自己的人生才会有价值。
在钻研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渐渐地,秦文贵发现,柴达木盆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油田相对落后的技术装备严重阻碍了青海油田的进一步发展。要改变现状,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实干。他深知,在艰苦地方苦熬不算真本事,只有自强创业,干出一番事业才有真正的价值。一种强烈的责任心、紧迫感促使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学好英语,秦文贵自费订阅了英文《中国日报》《北京周报》等报刊,长年坚持用英语记工作日记。在钻井队,他还不断琢磨研究各种设备,练就了一套千里眼、顺风耳的本领:看板房的灯光明暗,就知道井上启动了什么电机设备;听钻机的异常声音,就可判断出井上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毕业第五年,他入了党;第八年,他当上了钻井队队长兼工程师。1992年2月,经过严格的考试,秦文贵被选派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学习,为期13个月。临行前,他来到冷湖四号烈士公墓。在烈士墓前,他站了很久、很久。最后,他用一块白色的方巾裹了一把沙土装在衣兜里,他要让这带着油香的沙土陪他远行。在加拿大学习的日子里,秦文贵上午在大学学习,下午则到AKITA石油公司跟班作业。一有空闲,他就泡在图书馆,研读专业书刊,了解钻井新工艺。在跟班实际操作中,他处处留心,事事观察,凡是觉得有启发、有价值的东西都一点不漏地详细记录下来。在13个月的学习将要结束时,这家公司邀请他留下来工作,承诺给他10倍的薪水,还许诺给他办理爱人和孩子定居海外的手续。但面对人生的岔路口,秦文贵有着自己的信念,在他看来,国家培养了自己,又送自己出国深造,学成回国,理所当然。于是,他毅然选择了回国,带着当初带走的那捧沙土最终又回到了柴达木,去完成先辈们未竟的事业。1993年秦文贵被提任公司的副总工程师。回国后的几年间,在秦文贵带领下,青海油田迅速发展,先后完成了高海拔地区油田多项科研项目,推广的新技术、新工艺达数十种,大量生产技术难题得以破解,而这些科技成果的每一次推广应用,都为油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秦文贵主持的钻井简化套管科研项目取得成功,4口深开发井用事实验证了这项成果,而每口井能够节约2500米技术套管,节约近700万元的综合钻井成本,这是青海油田开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创举。而在攻关的半年多时间里,当时只有34岁的秦文贵一头黑发竟在不知不觉中白了大半,连自己的女儿都不认得他了。
在超越中不断迈向新的目标和辉煌。科技兴油,二次创业,激发了秦文贵和所有青海石油人的干劲和热情。他时常告诫自己——追求超越,赢得新的目标。于是,在浩瀚的尕斯库勒湖畔,在高高的狮子山头,到处都留下了秦文贵匆匆的脚步。1998年3月,秦文贵担任了钻井处处长,成了油田钻井试验工作主管部门的领导。上任伊始,他就确定了新的工作思路——“增加技术含量,提高钻井效益,降低钻井成本,增强作战能力”。为此,他常常与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学钻井的,就注定要以荒山戈壁为家。”青海油田钻井总进尺增加了2万多米,钻井生产时效提高了8%,钻井综合成本大幅度下降。其中包含着秦文贵等技术人员付出的汗水和心血。此外,秦文贵还积极探索固井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基本消灭了小钻具通井事故的发生,仅这一项全年节约数十万元;他精心设计推广双级固井和7寸尾管完井技术,通过两口深开发井的试验应用,每口井节约成本30余万元;他优化改进井身结构,用八又二分之一英寸钻头替代十二又四分之一英寸钻头,缩小井眼,岩石破碎量降低一半,提高了钻井速度。大大降低了成本;他研制出可移式钻机水泥条形基础,不仅搬运、安装简单迅速,还可多次使用,使每口井节约5万多元;他采用“本塞纠正,对准套管,水泥固定”的措施,妥善处理了狮32井的深层套管断裂事故,为国家避免了重大损失。秦文贵组织研究和推广、运用的科技项目达10多项,大幅度提高了钻井速度,使2个月打成一口井的梦想变成现实。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秦文贵追梦石油的旅程,不仅照亮了自己的人生,更为后来者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更多青年才俊在能源领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共同书写中国石油工业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