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个视频截图,张雨绮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谈起了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她说,在现实生活中,女生想要在两性关系中获得幸福,还是选择被动比较好,但这也不代表什么都不做,女生可以示好,可以提升自己的魅力。
为什么女生不能主动?张雨绮认为,“就是应该男的追女的,你父母把你养这么大,养一大闺女,如花似玉,小心翼翼,谁希望你去特别主动的追一个男生”。
其实张雨绮前半段说的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是谈及女生不该主动的理由却很迂腐,那段话性转过来其实一样成立,父母养大的儿子,玉树临风,全家的希望又不是寄托在他去主动追姑娘身上的。
这段释义背后其实反映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似乎大家都会默认更“合理”的方式是男追女,这算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女生主动似乎不太符合性别角色的期望,也有人会从两性差异上分析:男性更需要满足自己的征服欲,追求女性更有利于双方关系的稳定,也就是张雨绮所说的被动的女生更容易在两性关系中获得幸福。
反观隔壁综艺节目中的程丽莎,恰好相反,她讲述跟郭晓冬的爱情故事中非常明显的是一个进攻型选手,从表白到恋爱甚至到结婚,都是程丽莎在主动,你能说她不幸福吗?
虽然应采儿多次逗程丽莎说她爱的更多,但程丽莎不但大方承认,她讲述自己经历的基调都是确认和满足感,这就是她想要的幸福的模样。
在两性关系中,女方到底应该主动还是被动?其实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有人被动接受能得到爱情,有人主动出击也争取到幸福,即便样本量足够大,我想结果对比也是难分伯仲,因为主动与否从来不是两性关系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但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坚持女生不能主动的原则?很多时候是因为只看到了“主动还是被动”的表象,“女性主动就不会被男性珍惜,关系不容易长久”的说法其实落脚点不在于“主动”二字,它讲的是双方在关系中的权力问题。
人们都会习以为常的觉得主动的那一方没有“议价权”,也是在把自己置于更弱势的处境,没有转圜的余地,角色更类似于“满足对方需求”的那一个;而被追求的那一方会有更大的权力去提出需求来被满足,是更强势的角色。
这种说法符合社会心理学当中的“最小兴趣原则”,在人际交往中,那个对另一方更有兴趣,对关系依赖性更大的人,的确往往要服从另一方的愿望,这样才能保持关系的继续。简单地说,的确是谁先表现的主动,谁就更弱,没有占据主导权。
但“最小兴趣原则”只是决定关系权力的一个部分而已,实际上,除了情感因素,任何关系想要触发和平衡,还要考察双方所拥有的资源。
无论男女,在拥有的资源上占有更大的优势,那无论是否主动,都不会影响他在关系中的主导权,更不是没有“议价权”可言。什么是资源?聚焦到两性关系中,有很多维度可以衡量,比如外表,比如学历,比如工作成就,比如人格魅力。
这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相对资源理论”,哪一方具有更强的相对资源,他就更有可能在关系中富有力量和主导权,是拥有资源更多的这一方决定了关系能否建立和维系。
有一句话说,你在爱情之外拥有多少,决定了你能拥有多少爱情。这句话其实很有道理,当你拥有更多资源,你可以选择不主动,因为你有更多“被动接受”的机会,而手里掌握更少资源的人,主动更像是在变相为自己争取资源的一种手段,因为主动往往意味着诚意,这也算是可较量的资源之一。
所以,是否主动并不是影响关系的根本因素。举个例子,一个在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的女性,即便主动,也不容易被男性忽视或是不珍惜,这反而是促成关系迅速发展的诱因,比如程丽莎,自己很优秀,郭晓冬也喜欢她,她的主动是在帮自己尽快实现关系稳定的目标。
但即便是传统套路由男生主动,如果他的相对资源在女性心里并不构成优势,那即便千方百计献殷勤,结果也未必能建立一段健康美好的恋爱关系。那么多主动追求的男生,也不是所有人都圆满收场。
很多人之所以这么在乎是否主动的事,本质上并不是看重这段关系,而是更看重“自我”,他们的行动目标之一不是“得到”而是“不要失去”,所以在他们的认知体系当中,主动已经意味着先付出,意味着放下自尊,这已经是一种“失去”了。
所以不主动也许不只是一种关系策略,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防御在起作用,怕不但没得到爱情,还丢了自尊,没面子。他们的内心斗争无关于主动被动,而是过剩的自尊和对情感的渴望在相互较量。
采取被动姿态就能维系自尊和不失去吗?并不会,所以症结并不在于是否主动,而是自己的心魔。
我倒是建议只要喜欢,想追求,无论男女都可以主动一点,这跟很多人提倡的“女性不宜主动”并不冲突,现在大家对两性关系的态度早就不再囿于传统认知,男女都有主动争取的权利,而所谓“主动”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
像张雨绮在节目里所说的被动,也并不是真的被动,只是不建议直接告白,但主动的举动可一点都没少,她建议女生可以暗示还要提升自己的魅力,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上的主动罢了。
毕竟幸福都要靠自己去争取,主动多一点,其实就是错过就少一点。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