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两个人相见随便说点什么就可以聊一、两个小时。
但对于我们“尴尬星人”来说,好好聊天实在太难,碰到一个不会聊天的,分分钟把天聊死,但情境所需又必须要聊天,这样的聊天称为“尬聊”!
小时候看《鲁豫有约》,鲁豫姐姐采访风格非常新颖,常常让还是孩子的我尴尬到想死叹为观止。
采访张朝阳时,张朝阳说他当时事业失败,非常沮丧,坐在飞机上看着夜空,看着月亮,很感慨。
鲁豫姐姐立刻打断他的话,惊诧地反问道:飞机上怎么会看到月亮?
张朝阳一时接不上话,用手比划着“有、有窗户……”她恍然大悟:“哦,对了,靠窗的位子可以看到月亮!”
鲁豫让刘谦选他最喜欢的魔术,刘谦就打比喻说就像让父母选最喜欢的孩子一样,不好选的嘛。
谁知鲁豫姐姐弱弱的来了一句,你妈就你一个孩子……
还能不能好好聊天啦!
鲁豫姐姐的笑也是节目的一大特色。
比如周星驰星爷那期,她一个人在笑,看到星爷没笑,她问:你不觉得好笑吗?
星爷反问:你觉得很好笑吗?(额....不好笑。)
记忆最深刻的是,鲁豫姐姐在采访某男时
某男:我当时睡着了……
鲁豫:你怎么知道你睡着了?……
真是让我尴尬到飞起记忆深刻。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尬聊!
前一段时间在看一个叫《花儿与少年》的综艺。《花儿与少年》的主题是几位男女明星结伴在异国旅行的故事。
明星们在参加节目前大多互不相识或者交集很少,在电视机前一集集地看着他们从零开始建立人际关系,经历碰撞和磨合,最终成为朋友,也是非常有趣的体验。
在这一季节目的开始,导演组设计了“大部队”和“流放者”两条情节线,被“流放”的陈柏霖独自在非洲旅行,而其余七人结伴而行,直到到节目的中期才会合到一起。
在会合的第一个晚上,八个人围在一起吃烤肉,江疏影向刚归队不久的陈柏霖发出了一连串提问:
“有没有偶遇什么人?有没有有趣的事情发生?有没有什么有意思的消息和我们分享?”
而还没摸清状况的陈柏霖则惊疑不定地回答了一连串。
“我们吃完再说,先吃嘛”“我们可以以后在路上说嘛”,附赠一连串尴尬的笑容。
杨祐宁见气氛不对,连忙抖出之前大部队在路上聊起陈柏霖的故事,企图化解尴尬,结果也只是把气氛更加拉向了大型尬聊现场的不归路。
而在当天的单独访谈之中,身处尴尬焦点的陈柏霖和江疏影也都分别表示了对这顿晚饭的不安。
陈柏霖觉得“他们讲来讲去的,我不太懂,还是先观察一下”,而江疏影则失望于”这顿晚饭好像什么都没有聊出来就结束了”。
这期节目播出之后,一度引发了吃瓜群众们的热烈讨论。
有人认为江疏影只是想活跃气氛,有人却觉得她太过八卦;
有人觉得陈柏霖不愿意把自己的事当笑话讲给大家听很正常,也有人觉得陈柏霖太不懂接梗。
但其实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两位明星的反应都再正常不过。
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概念被称为自我暴露,或自我表露。
自我暴露指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自愿在他人面前真实地展示自己的行为、倾诉自己的思想的行为。
通俗地来说,就是你在把”真实的自己”告诉别人的过程。
自我暴露的程度与友情和亲密感有着高度的相关。
江疏影的思路很好理解,也符合心理学规律——通过向他人暴露与自己相关的一些事情,可以迅速地提升双方之间的亲密感。
江疏影问陈柏霖路上是否有发生有趣的事,并不仅仅是想要了解对方,而更多的是在聊天的过程中建立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感觉。
在新团队的建设过程中,不少组织者喜欢用“向彼此分享自己生活一个不为人知的小秘密”作为破冰任务。
这个任务的核心并非秘密的内容——一个小秘密很难比一段时间的相处更有助于了解一个人——而在于这个分享秘密的过程,让我们觉得对方是“和自己是一伙儿的”。
哪怕这个秘密小到“我每天起床都刷三遍牙,所以我室友一直以为我便秘”,也仍然能够马上拉近人和人之间情感的距离。
但是,被江疏影和很多人所忽略的一点是:自我暴露的内容分成不同的程度,在交往的时候遵循“相互性规范”。
也就是说,一对朋友之间自我暴露的程度往往是相等的、循序渐进的。
我今天知道了你喜欢足球胜过篮球,我会告诉你我喜欢小提琴多于钢琴;
知道了你其实不喜欢某个同事,我才会告诉你我其实对某位领导有些意见;
知道了你喜欢的人的名字,我才会告诉你我和我的初恋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最浅层的自我暴露是人们的兴趣爱好,其次是态度,最后是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自己本身的看法。
对于初入花少团体的陈柏霖来说,他很难知道团队中的其他人互相之间的自我暴露程度到了怎样的程度,因此也就无法决定要将自己的想法和他人分享多少,因此他才会说“想观察观察”。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这样。
我们会和关系一般的朋友说最近在做的项目让自己感觉还蛮有收获,跟最好的朋友才会吐槽自己做这个项目做的心情有多丧。
这两种说法都是真实的、没有欺骗的意味,只是处在不同的深度,所以才会和关系不同远近的人分别分享。
不同的性别也对自我暴露的程度有影响。
相较而言,女性更偏爱和朋友进行自我暴露,而男性则倾向于和同伴一起参与到活动中,而不是分享想法。
这就是为什么女生们常常会和闺蜜约下午茶谈天说地,而男生喜欢和哥们儿一起打球或者组队开黑。作为女生的江疏影比陈柏霖更想通过”聊聊”来拉近距离,也是很好理解的。
其实,想要解决当时的僵局并非完全不可能,比如陈柏霖可以回答:“我这边饭后再聊也行,你们这么多人一起,肯定比我这边热闹,有什么好玩儿可以先讲讲?”
或者江疏影可以不执着于自己的破冰方法,而是拜托大部队中的几名男生“多和柏霖哥一起活动,别让他感觉被冷落哦”,都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人际互动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要对对方的行为有及时的察觉与合适的反应。因为永远需要被记住的一点是:
你站在这里不是为了证明你掌握的哪一种交往技巧战无不胜,而是要真的让对方知道自己是在被关注着,自己的反应是被关心着。
“年轻时,我会向众生索要他们能力范围之外的:友谊长存,热情不灭。如今,我明白只要能要求对方能力范围之内的:做伴就好,不用说话。而他们的情感、友谊和操守,在我眼中仍完全是一种奇迹,是恩惠的完全表现。”——《加缪手记》
在看节目评论的时候,最让我惊讶的是,原来大家都对”尬聊”和一段尬聊的发起者有着如此深的怨念,仿佛尬聊是一个人情商与智商双低的集中体现,值得被所有形式的嘲讽扫射一遍。
几年前我接触过一个辩题,题目是“动机和结果哪个更重要”,当时辩论队内几乎是一面倒地认为“结果比动机更重要”,说起原因,也无非就是太多被别人的“好心”坑了的例子。
我跟着大部队一起吐槽了几句,突然想起的却是,我也曾经用好心坑过别人,我也曾用一颗完全的真心带给别人完全的痛苦。
而如果有一天对方被问起“动机和结果哪个更重要”的时候,我真的甘心被看做一个害人而不自知的愚者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想,也许在当我们谈起“尬聊”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被“尬聊”伤害到感受的谈话对象。
我们觉得自己被问了不想回答的问题,被刺探了不想暴露的内心感受,被迫进行无聊无趣的虚与委蛇。
但我们忘记的是,我们也常常是想去接近一个人却不知道该怎么做的那个人,也常常是想和老朋友说两句话却不知道如何开口的那个人,也常常是希望再多留谁一会儿却还是假装自然地开口说“那你先去忙吧”的那个人。
其实我们都能感觉到,“尬聊”这种情况往往都出现在以增强感情联系为主题的互动中。
和学霸讨论数学题讨论不出尴尬感,和同事交接工作也尴尬不起来,在这些以交换信息为目的的沟通中,我们和对方分享自己所知的信息,当分享完毕时就礼貌地道谢告辞。
但当交流的目的变成了情感,情况就变得极其复杂而棘手了。
我该和你分享些什么,才能让你觉得我是值得靠近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尬聊”的本质,我认为就是:“为什么聊不下去的时候还是硬要和你聊?当然是因为想和你聊天,也希望最后能找出一种让你觉得想和我聊天的方法呀。”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写道: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同样地,当一个人想要出现在你的生活中,和你分享更多一点见闻、感动和人生的时候,他并不是总能找到让你感觉舒服的方式和方法。
如果你是那个想和别人聊下去的人,我祝福你总能找到方法让对方觉得舒适;如果你是那个被尬聊尬得哭笑不得的人,我请求你能体谅一颗虽然笨拙但真诚想要靠近的心。
心理学是一门客观的科学,它能告诉我们的是,自我暴露能够提高双方的亲密感,循序渐进的自我暴露比突如其来的自我暴露效果更佳。
但如果没有一颗想要真诚接纳和对待别人的心,这些规律和结论都会是苍白无力的。
任何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都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大型尬聊现场也往往是两个人共同的锅。
下一次接不上话的时候,别在心里默默吐槽“这对话太尬”,也想一个你觉得有趣的话题抛给对方好吗?
或者就简单地给对方一个smile吧。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