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前进的道路从不会一帆风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同学们生逢其时、肩负重任。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毕业3年,收到回信的学子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以青春为笔,在西部书写不悔篇章,为党和国家的能源事业贡献青年力量。
日前,《克拉玛依日报》通版报道校区首届毕业生王良哲、刘崟琥、丁贵阳、范凯元等优秀事迹。全文如下:
王良哲:热血绘就石油红
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在工作将近3个年头后,王良哲已经从大学生彻底转变为一名石油职工。
2016年,王良哲从山西晋中来到我市求学,在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习的4年里,他曾多次走出校门赴新疆基层开展课外实践,也对新疆这片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2020年,临近毕业时,他和同学们共118人选择扎根边疆、建功立业,并一起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当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这让118名学子备感振奋。
王良哲毕业后进入新疆油田公司吉庆油田作业区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参与作业区冬季稳产方案、作业区动态监测方案、作业区地下大调查等方案编制。近期,作为第一责任人,他正在对页岩油藏水平井合理工作制度和产能井建设进行研究攻关。
从起初的科研参与者到如今成为带头人,王良哲付出过种种不为人知的艰辛。当被问及在科研路上碰到过哪些“硬骨头”时,他却表示:“这有很多,但能说的很少”。没错,作为科研人员,他所从事的专项研究大多“只能做不能说”,因为这些研究太重要了。
鏖战严寒
刚参加工作时,王良哲的任务就是每天跟着班组师傅一起巡井。
“一开始没经验,给蜡堵严重的井更换油嘴时经常会被喷得满身油污。”王良哲说,巡井过程中检查油嘴、开关阀门和温度变送器靠的就是经验,好在经过反复练习,他的操作变得日益熟练,这样的尴尬时刻越来越少。
冬天巡井是对身体和意志的极大考验。王良哲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巡检每一口井,其中的辛酸,他总爱用《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一句话形容——“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冬季,为了尽快熟悉油井设备,王良哲总是随身背着装满图纸和资料的书包,在温度低至零下30摄氏度的天气里,顶着狂风在白茫茫的荒漠雪原中寻找油井。
“我要随时拿出自己提前画好的流程图和整理的资料与现场设备进行比对,将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待返回研究中心后,才能向前辈细细请教。”王良哲说,因为冬天实在太冷,现场做笔记时,他的手经常被冻得写不了字。随便翻开一页那时的笔记本,就可以看到一排排密密麻麻却又歪歪扭扭的字在纸张上“匍匐着”。
“对现场数据的深入研究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熟悉每一口油井,你只有熟知它,才能利用好它。”油藏分析、数据处理、储层表征、渗流机理……王良哲通过现场记录的数据,摸排每口井是否能正常达产,并进行潜力分析。
收获颇丰
在寒冷的冬季,冰雪冻住单罐油井保温管液位计的故障并不少见,王良哲每次都要拿管钳或者固定扳手除掉上面的冰块。有一次,在除冰过程中,钢丝绳掉出了滑轮,他顶着严寒坚持完成了对液位计的维修,保证了液位数据的准确和拉油工作的正常进行。
每次检查设备时,遇到狭窄位置或低处,他就要趴在雪地上完成工作,对他来说,被冻得四肢僵硬难以起身,似乎已是家常便饭。“虽然四肢冻得麻木,心却是火热的。”王良哲说,在空旷凛冽的巡井路上,他经常默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自己一定要坚持巡完当天最后一口井。
工作3年来,王良哲先后获得作业区科技进步奖3项,作为第一作者在权威期刊发表文章两篇,提出并推广转抽井平衡供液工作制度,使水平井单井EUR提升2000吨以上。此外,他还担任吉庆油田作业区研究中心团支部书记,组织创建吉庆油田作业区吉庆科研攻关青年突击队,广泛动员青年同事积极投身科研攻关。
王良哲说:“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我会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将青春热血挥洒在祖国西部基层,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刘崟琥:立志追逐石油梦
“压井管汇闸门待命工况正常,防喷器目视化标识已规范……”4月29日中午,一个高大的红色身影正在钻井现场忙碌着。只见他仔细地做着井控设备检查工作,时不时低头在本子上记录着相关数据,并抽空用手扶一下快要从汗湿的鼻梁上滑落的眼镜。
他是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克拉玛依钻井公司70208钻井队的技术员刘崟琥,同时,也是2020年7月7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之一。
毕业3年来,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扎根边疆,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石油人的奋斗精神。
年少立志
刘崟琥是青海人。2020年6月,出于对新疆这片土地和石油事业的热爱,他选择在毕业后留在克拉玛依,成为一名“石油人”。
“上大学之前,我常听中学老师讲,我国曾是贫油国。从那时起,我就打定主意要从事与石油相关的工作。”刘崟琥说。大学期间,他兼任学校国旗仪仗队指导员,每每看着那一抹神圣的红色飘扬在空中,刘崟琥的心里仿佛也燃起了一团火。在参观了黑油山、钻井纪念馆等地后,他的选择更加坚定——“为祖国献石油”。
“大学毕业时,有一个这样的机会出现在我面前,我当然要牢牢抓住!”2020年,刘崟琥如愿走上“石油之路”。
由于他在大学期间学的是资源勘探工程专业,初入职场,对于钻井工作他常感到“雾里看花”。为了实现自己的石油梦,刘崟琥随时观察老师傅的操作方法,每日认真梳理工作流程,并将专业内容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钻井作业的流程是什么?原理是什么?”……只要是和工作有关的知识,他绝不漏记一点。
为了不落后,刘崟琥甚至主动申请连续上60个大夜班。轮休回岗的老师傅见状都惊讶地问他:“你的精神头怎么一直这么好?”他总笑着回答:“我得多学。”
凭着勤学好问、认真钻研的劲头,刘崟琥从净化工轮岗至内外钳工,又从内外钳工成长为技术员。一路来,他把“不懂就问”的习惯走哪带哪。而他的汗水也没有白流,在首次参加集团公司的井控检查考试时,刘崟琥就取得了满分的亮眼成绩。
逐梦戈壁
为了提高钻井队队员的井控考试成绩,刘崟琥担任起队内的“兼职培训师”,他将繁杂的学习内容转化为简洁的语言,并概括到一张张小纸条上,塞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队上的司钻、副司钻都在考试中取得了满分。
实习期满,经过严格的转正答辩后,刘崟琥接下了独自顶岗的重任。在盆中1井施工期间,井队在三开钻进过程中钻遇异常高压油气层发生溢流,现场班组立即正确关井。当时作为值班干部的他冷静而果断,第一时间按程序汇报,并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压井作业准备。
在公司及上级部门的指挥下,盆中1井整体施工流畅顺利。压井成功后,刘崟琥所在的钻井队受到了新疆油田公司及勘探事业部的肯定与表扬。这是刘崟琥职业生涯中第一次遇到溢流险情。事后有人问他当时紧不紧张,他说:“发现溢流时及时正确关井,这是井控基本准则,我早就烂熟于心了。当时,我下意识作出了这样的判断。”这样的回答看似平常,却体现了刘崟琥对公司制度的坚决执行。
在工作中,刘崟琥还遇到了他眼中的“另一个自己”。起初,刘崟琥听说单位来了一位叫吉格尔·撒合提的哈萨克族小伙子,当过两年特种兵,一口气能做200多个俯卧撑。这让刘崟琥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不久后,单位举办了一次青年演讲比赛,两人都报名参加并一同站在了领奖台上。因经历和性格相似,他们志趣相投,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3年的基层历练,让刘崟琥少了书生意气,多了攻坚克难的韧劲。“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刘崟琥践行着年少时的志愿——在西部戈壁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丁贵阳:石油青年自笃行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是丁贵阳在上大学时看到并记住的;不怕苦不怕累、成为一名合格的石油产业工人,这是毕业后的丁贵阳做到并坚持的。
丁贵阳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0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博大采油气管理区。
从实习期间担任新员工班长,到成为2021届新员工班主任,再到兼任博大采油气管理区团委书记,又到被聘任为博大采油气管理区博孜天然气处理厂筹备组的QHSE工程师(安全工程师)……转眼间,穿着一身红工装的丁贵阳已经在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大桥乡的茫茫戈壁滩上工作两年多了,他经历了诸多角色的转变,但始终不变的是——不管身处哪个岗位,丁贵阳坚持奋力拼搏。
奋斗无悔
2016年,丁贵阳离开充满海洋气息的老家——山东省青岛市,选择来到远离海洋的新疆上学。
“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能让克拉玛依从准噶尔盆地荒漠中崛起,成为一座现代石油新城?这是初来新疆的丁贵阳最好奇的问题,而大学4年时光,也让他找到了答案。
“克拉玛依人有一种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丁贵阳深深为这座城市所感动,这也让他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留下来,扎根边疆。
2020年,丁贵阳先后顺利通过了中石化、中石油3家二级单位的面试,最终,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工作条件艰苦的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第一次看到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的这幅标语时,我就被深深震撼了。”丁贵阳坚定地说,“新疆资源储量巨大,是国家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但勘探开发程度较低。而我的专业恰好就是资源勘查工程,这里有很多复杂的地质构造等着我去勘探、去发掘,这里有我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可以为之奋斗!”
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丁贵阳和其他117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了他们“奔赴新疆基层工作,立志同各族群众一起奋斗”的人生选择,这更加坚定了丁贵阳奉献边疆,扎根基层的决心与信心。
初到博大采油气管理区,丁贵阳被分配至大北采气作业区实习,不畏严寒酷暑,他紧跟师傅到生产现场认真记录采气操作流程,学习操作技能。每天,丁贵阳都会在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记下密密麻麻的油气井位号和操作参数。
工作两年多来,丁贵阳坚持不断奋斗、苦练本领,不仅负责了冬季天然气保供、新井投产、装置检修等工作,还全程参与了塔里木油田公司重点工程博孜1集气站扩建天然气脱水站项目建设,认真奋斗、谦虚好学的丁贵阳得到了领导和师傅们的一致好评。
范凯元:攻坚克难事竟成
5月1日凌晨2时,范凯元照常走进独山子石化公司公用工程部二联合单元硫磺装置车间,准备开始日常巡检。工作近3年,他已记不得这是第几次上夜班了。
“这是我第一次在岗位上过劳动节,此刻,我更能体会到一名‘石化人’的价值所在。”范凯元说。
独自求学
7年前,18岁的范凯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第一次了解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成为学校第一批招录的学生,主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家在河南周口的他,不远千里独自一人来到克拉玛依求学。2020年7月,在听取了学校老师的建议后,范凯元通过层层考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独山子石化分公司签约。
“妈妈觉得克拉玛依距离老家太远,怕我一个人在外打拼没人照料,希望我毕业后回到河南。如今,在了解了我的工作后,她慢慢地理解了我的想法。”范凯元认为,年轻人要勇于闯荡打拼,克拉玛依的石油炼化产业位列全国前列,而他恰恰想从事石油石化相关工作,这让他决心留在这里,扎根西部。
2020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寄语118名留在新疆基层工作的学子:“要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作为118名留疆工作的毕业生之一,范凯元在看到回信寄语后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锚定目标
毕业后,范凯元来到独石化公用工程部二联合单元硫磺装置操作工岗位,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通过理论学习、实操培训,他掌握了两套硫磺装置的全部流程并通过所有内外操岗位考核。
这样的成绩看似简单,实则不易。进入单位第一年,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范凯元的业余时间几乎都“贡献”给了学习——他“啃”了一本又一本的专业理论书,以便更好、更快上手操作装置。
硫磺装置设备操作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工作人员不仅要在操控中心显示屏前随时监测装置数据动态,利用理论分析,还要擅长实践操作,到车间巡检时,要检查每一个气阀门、连接口,排除安全隐患,确保装置平稳运行。
范凯元回忆,去年秋天,在车间巡检装置时,他闻到装置周边异味较重,排查后,他发现有一处管线出现漏气。由于硫化氢是有毒气体,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环境,他向班长报备后,避免了事故发生,技术人员及时停工检修后,确保了装置平稳运行。
“在日常巡检时要十分细心,关注装置的每一处细微变化,发现问题后更要及时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要主动向师傅请教。”范凯元说,“师傅杨武胜的言传身教对我影响很大,他让我有了奋斗目标,那就是成长为一名更加专业成熟的高级技师,获得更多专业奖项。”
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范凯元也一步一步朝目标迈进——
2021年,他获得了独石化炼油厂举办的流程模拟竞赛三等奖,并被评为公司级优秀实习生。
2022年,他凭借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操技术,通过了公司的层层选拔,成为全国硫回收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参赛选手。
经过半年备赛,范凯元在2022年全国行业硫回收装置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团52家炼化企业156名选手中脱颖而出,获得金牌,并荣获“集团公司技术能手”称号。
范凯元说:“荣誉是一时的,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才能让人终身受用。我相信‘事不避难,唯干能成’,今后,我还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