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新,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6年6月获大连理工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校区工学院过控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膜过滤、气固颗粒分离、烟气脱硫脱硝。近年来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 收录7篇、EI 收录1篇。在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刘建新老师凭借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良好的素养,受到了现场评委的高度好评,取得了工科组二等奖的好成绩。
“像学生参加考试一样,青教赛本身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次大考。”刘建新老师回忆道,“这一过程充满了很多的艰难,但更多的是收获”。接到国赛通知时,距离提交全部比赛材料只有两周的时间。“与时间赛跑是我唯一的选择!”刘建新老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充满感慨,“按照青教赛比赛要求,我需要提供教学设计和对应教案,因而在参赛内容的选取上需要更为细致、全面的考量。”
“选择参赛内容首先要对所授课程有深入、全面的掌握,这需要在平时授课中多积累、多思考、多联系。其次,要选择典型的、能够代表本课程特色的内容。例如,我主讲的《过程流体机械》课程,涉及离心泵、压缩机结构、运行原理以及调节等内容。其中许多问题与学生将来从事石油化工类相关工作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工程属性和特色。再次,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可延展性,从教材内容中抓取重要知识点进行拓展,结合工程实例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从教学过程来看,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参赛角度来看,能体现出教学技巧的多样化。”
回顾参赛经历,刘建新老师认为比赛与平时的备课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同的则是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在我看来,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于一门课程而言往往是固定的,但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对教师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是很大的考验,这也是教学比赛重要的考查内容。最后,教学比赛的时间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何在限定的20分钟内将个人的教学理念集中体现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前辈教师的关怀和指导。“我要特别感谢魏耀东教授在比赛期间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刘建新老师说道。备赛期间,刘建新老师与魏耀东教授经过多次深入讨论制订了完备的参赛方案,高效完成了比赛内容的选取、具体材料的整理及相应的审核校改,确保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状态参加比赛。在封闭训练时,魏耀东教授更是毫无保留地从教案设计到课堂展示的每一个环节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前辈教师一对一传授经验,这让刘建新老师非常感动,也亲身体会到了前辈教师严谨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工作作风。
凭借精湛的专业素养、生动的教学案例和深入浅出地课堂讲解,刘建新老师获得了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二等奖的好成绩,但他认为自己仍有进步的空间。在与各省区选手同场竞技过程中,刘建新老师亲身感受到了诸多优秀教师的风采,而这也督促着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对于教学,刘建新老师始终充满敬畏。“在我看来,上好一门课第一就是要爱教学,秉承教师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第二要勤积累,一方面是积累教学的深度,对所授课程做到理论透彻、联系紧密;另一方面是积累教学的广度,能够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三要重方法,教学工作不是简单、枯燥的传授,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引导、启发、总结、讨论等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日常教学中,刘建新老师总是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中心思考学生最需要老师教授什么。在他看来,书本知识是死的,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认清学习方向才是根本所在。“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都需要精心的设计。教学要立足于学生培养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引领学生探寻知识背后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宏观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要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工具,也要坚持板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课堂整体脉络和重点知识有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当大赛落下帷幕,刘建新老师重新回到自己的教学岗位。经过比赛的洗练后,他对课程、对教学、对教师这一身份,都有了新的认识。“希望自己坚守教师的初心和情怀,为校区建设添砖加瓦,能够培养更多助力社会发展的可堪大用之才。”
希望同学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做好规划,并将规划付诸于实践,做时间的管理者,而不是让时间来压迫自己。青年人有胆识、有魄力,敢想、敢冲、敢于向前,希望同学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学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