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设置
工作动态
专题专栏
媒体聚焦
资源服务
安定路时间(5)
返回

安定路时间(5)

主持人: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智能手机的快速崛起,我们的生活几乎升级到了“一部手机走天下”的模式。当你打开手机的时候,你可知道这小小的屏幕里包含着那些知识产权的问题呢?而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大学城派出所的警官来给我们讲讲手机里的知识产权。

主持人:相信有很多人每天都是手机不离手,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会滋生出一些网络纠纷。轻者可能被恶意扣费,严重的可能泄露个人信息被犯罪分子利用。虽然现在人们多少都懂得法律,现实生活中遇到违法事件都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目前发达的网络系统,各种违法犯罪藏匿其中,也许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会间接违法,帮助违法者侵犯他人权益。所以我们请警官来给我们讲解一下网络知识产权的保护。

警官:当下,我们手机上都装有各种各样的APP,大多是社交,理财软件之类的。那么在这么多的APP中,我们需要擦亮自己的双眼,否则很可能就会下载到山寨APP。一旦下载到山寨软件,你的手机信息就很危险了,可能会发生知识产权侵权,不正当竞争,盗取账号,窃取隐私,恶意扣费,涉黄涉暴等等。最直接的是造成受害者的财产损失。

主持人:确实是这样,我也曾经在网上下载到过假的APP,一开始就是操纵你的短信功能进行扣费,直接给你的财产造成损失。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山寨APP泛滥呢?

警官:主持人遇到的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幸运的。那么说到原因,我总结了四点,一是,正版APP厂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二是,维权难,维权成本高。三是抄袭成本低,容易打法律“擦边球”。四是APP商店监管力度不够,审核有漏洞。

主持人:既然有这么多原因,我还真是为APP的安全担忧啊!那么我们国家有没有出台一些政策来保护我们的APP,保护它们的制作者,也保护使用者呢?

警官:网络安全一直是我们国家工作的重点,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在网络上传播信息可以不受限制,也可以隐藏身份,因为互联网的全球性,信息可以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正是如此,我们国家出台了三个保护,一个是“著作保护权”,对APP进行著作权登记,确定著作权归属。还有“商标保护权”,对app的LOGO、名称,包括简称、异称、英文名称,重要图形进行全面注册。以及“专利权保护”,是把APP和硬件设备相结合,基于APP实现的技术方案或产品可申请专利。通过这些来保护我们的软件。

主持人:看来我们的政府关于保护网络知识产权做了很有利的保障。提到山寨这个网络热词,我不由得想到了抄袭,相信大家在上网时都遇到过同一内容出现在不同地方的事情。尤其是在我们使用微信时见得更多,比如我们在浏览公众号时,看到不同的公众号分享的同一内容,我想问问这算不算侵权呢?

警官:确实很常见,我们有的人常说“好文章不问出处”,但是如果在微信平台上,这种行为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侵权了。在《侵权责任法》中规定了微信平台的责任和义务。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还有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路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而且若微信平台在接到抄袭举报后不及时撤销,则会负有连带责任。

主持人:侵权则必须追究,毕竟我们国家讲的就是“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种恶劣行为确实需要惩治,那我国对这种行为有没有相应的处罚呢?

警官:微信官方对抄袭现象的处罚措施有五个阶段,第一次是删除并警告,第二次是封号7天,第三次是封号14天,第四次是封号30天,第五次是永久封号。

主持人:虽然是这样,但是评定是否抄袭有没有什么标准呢?比如有的公众号会写上转自哪里,这样算不算侵权呢?

警官:这个问题问的很好,那么我们说侵权总的分为两类,一种是未经许可进行传播,这是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另一个是未给予作者署名、篡改原作,这是侵犯了署名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而且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规定,权利人享有的信息网络传播权首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保护。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外,任何组织或个人将他人的作品、表演、录音录像制品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提供,应当取得权利人许可,并支付报酬。所以注明出处的转载也是侵权。

主持人:这个真的是第一次知道,真的是涨知识了。我也一直以为注明了出处就不算抄袭了,看来这以后要多多注意了。关于微信,我还有个问题想咨询一下,就是平时在浏览一些文章评论时经常会见到一些打广告的,就说是加微信多少多少,卖什么东西等等,还有就是经常有人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发布卖东西的信息,而且十分的便宜,第一眼看上去有“物美价廉“的感觉。但是新闻上常说朋友圈中充斥着大量假货,而且骗子很多。那么碰见这种我们应当注意什么?这里又涉及到那些侵权问题呢?

警官:微信朋友圈里售卖“假名牌“并不少见,虽然”朋友圈“是个人空间,但侵犯知识产权可是不看时地点的。售假货的人抱着只为赚点零花钱,诸如,卖点假货不犯罪,你情我愿不算侵权,现场看货现金交易,售价数量难背查清之类的侥幸心理。但是在朋友圈里售假,可能会坐牢的。涉及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还有就是明明知道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还要出售的,会根据销售金额数额量刑。五万元以上,二十五万以下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处罚金。二十五万元以上处三年以上七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我在这里还是希望大家不要在微信朋友圈里购买东西,也不要售假。

节目制作:晁靖宇、崔嘉兰、张丹阳(嘉宾,大学城派出所)

编辑:夏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