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机构设置
工作动态
专题专栏
媒体聚焦
资源服务
快节奏 慢生活(7)
返回

 快节奏 慢生活(7)

在记忆的光影中捕捉风景,在流动的岁月中感受风情。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外,让心慢下来,学会欣赏与享受。

快节奏的生活中,学会感知美,感悟生活,今天,跟大家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吴冠中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现在很多人穷,穷的不是物质,也不是文化,而是审美。

没有恰当的审美,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

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

林少华是我喜欢的翻译家,

《挪威的森林》译得很精彩。

最近读他的随笔集《异乡人》,

其中有个细节令我莞尔——

“某日早上,我悲哀地发现,

大弟用叫‘百草枯’的除草,

把院落一角红砖上的青苔喷得焦黄一片,

墙角的牵牛花被药味儿熏得蔫头耷脑。

问之,他说:‘青苔有什么用,牵牛花有什么用,吃不能吃,看不好看!’

悲哀之余,为了让他领悟青苔和牵牛花的美,

为让他体味‘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诗境,

我特意找书打开有关图片,

像讲课那样兴奋地讲了不止一个小时。

不料过了一些时日,他来园子铲草时,

还是把篱笆上开得正艳的牵牛花利利索索连根铲除。

我还能说什么呢……”

林少华一声长叹“我还能说什么呢”,

不由让人想起一句成语:夏虫不可语冰。

一次,蒋勋带着宏碁电脑创始人施振荣,

去希腊看阿波罗神殿。

走了几小时山路,很辛苦。

到达目的地,施振荣一脸错愕:

“我们走了这么多山路,难道就是来看六根柱子,还有三根是断的?”

蒋勋说:“施先生,你一路上说,

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什么叫品牌?

如果阿玛尼是品牌,香奈儿是品牌,

那么这个柱子就是希腊两千年的品牌。

你在台北、莫斯科、纽约、北京,

都可以找到这个柱子,

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国会大厦,都依循希腊柱式。”

但施振荣说:“走几小时山路,难道就为了拍张照?”

施振荣觉得这“太不划算了”,

这次,蒋勋就只有笑笑了。

木心先生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诚如此言。

“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

第一次读到木心先生这句话时,

就想起一位朋友问我:

“这是什么茶杯啊?”

我回答后,他啧啧地说:

“哎呀,干嘛还要特意买呢,

用喝水的杯子泡茶不也一样喝吗?”

看到茶叶,他也一个劲感叹:

“你买那么多茶叶干嘛?

喝来喝去,还不是水?还那么贵!

喝完只剩一堆烂叶子,太不划算了!”

我笑笑说:“买一套不算昂贵的茶具,

是为了布置一个让我满心欢喜的茶席。

一泡茶7克,可以冲泡20次,

每泡最少20分钟,一斤茶可以喝70次,

也就是说我可以喝460个小时,

我买的是460个小时的愉悦心情和自在状态。”

他嘴巴一撇:“反正我觉得不划算。”

我心里只能来一句:“我竟无言以对”。

五岁时,我们为了捉一只蝴蝶,

而跑了两公里的稻田。

十岁时,我们为了一支冰淇淋,

而问遍了大街小巷的商店。

十七岁时,我们为了一个喜欢的人,

而倾尽所有飞往一个陌生城市。

但现在,有人叫我们去看年少时渴盼的海,

我们却说:树下有块石头,还跑去看海干嘛?

我们越来越喜欢说一句话:“凑合凑合得了!”

凑合的工作,凑合的婚姻,凑合的朋友……

我们凑合着生活,别人也凑合着给予评价,

我们的周围就这样被“凑合”包围。

出于自我美化的本能,

我们还发明了一套价值体系,来肯定自己的生活。

“关上灯都一样”,“跟谁过不是过”,等等。

我们输给了眼前的苟且,

还用否定远方来寻求安慰。

看到别人登山,我们不是敬佩,而是否定:

“上去干嘛,上去你也得下来。”

“有这工夫,不如去看个电影。”

“珠峰上的风景,画册上也有。”

我们就这样成了美盲,失去了欣赏美的能力。

现在很多人干一件事,

首先会问“这有什么用”,

但很少去想“这有什么趣”。

而在欧美,大多数人的最高追求就是有趣。

大家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是:这是一个有趣的人。

人活到最后,有趣比有用更有意义。

因为有趣,我们生命才丰盛优雅,我们才不会成为生活的奴隶。

杰克•伦敦说:“人应该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

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享受生活,

如果活得太实用太没趣,便失去了生命的意义。

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

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而要想活得美,首先要懂得停、学会慢。

找个地方发发呆,

居然抬头望见了满天星斗。

清晨推开窗,寒意料峭,

却闻到了远山木叶的芬芳。

立冬那天,深夜侧耳细听,

竟然听到了树叶沙沙的声音,

那不就是冬天到来的脚步吗?

苏轼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一慢,我们的生活就会立刻美起来。

童话《小王子》里有段对话触动人心。

小王子驯养狐狸后,第二天又去看它。

“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狐狸说,

小王子问:“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想活得美,就要懂得制造仪式感。

仪式感对于生活的意义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对内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

我们之所以觉得生活无聊无趣,

往往就是因为缺少了这份仪式感。

要想生活变美,就得花点心思制造仪式感。

领到第一份薪水,买个礼物犒赏自己。

每周一,给办公桌空瓶换上一束鲜花;

每周末,在暖阳下享受美美的下午茶;

…………

生活,总是充满压力和苦痛,

但加入一点仪式感,就会五彩斑斓起来。

真正的幸福,不一定是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而是懂得发现生命中的小美好,把每天的日子过成诗。

一位朋友问我:

“我女儿5岁了,是学钢琴还是小提琴好?”

11点下班的你,多抱抱女儿,比较重要。

因为所有艺术讲的都是人的故事。

一个孩子如果不记得父亲的体温,

她将来看画、听音乐都没有感动。

如果没有人的记忆,艺术对她而言只是卖弄而已。”

我们之所以是美盲,

就是因为常常忽略了人与人的感觉。

美学上有个重要原则,叫“他人原则”。

木心有首诗叫《知与爱》,便是他人原则的代表。

“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

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

这是‘知’。

我曾经活在他人身上,

他人曾经活在我身上,

这是‘爱’。”

何为美?美就是找回人与人之间的感觉。

节目制作:崔嘉兰、刘家钰

        编辑:夏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