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8日,“为‘疆’来”援疆高校育人联盟首支社会实践团——“边疆先锋”实践团,组织开展“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为‘疆’来”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走进克拉玛依市博物馆、小白杨哨所、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巴克图口岸等新疆红色教育基地,深入探寻石油精神与兵团戍边精神的时代内涵,切身感受中国式现代化在新疆的生动实践。
在克拉玛依博物馆中,通过珍贵的历史手稿和老照片,实践团深刻领悟了老一辈石油人“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坚定信念,感受了他们艰苦奋斗、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黑油山不息涌动的天然油苗、百里油区不停运转的抽油机,让大家仿佛看见了一幅气壮山河的能源报国画卷,传递着“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使命担当。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国境线上,一代代兵团儿女以“为祖国站岗放哨”为己任,用脚步书写对祖国的忠诚。实践团心怀敬意、手举国旗、列队行进,亲身体验戍边巡逻的艰辛,近距离感受“界碑就是信仰,边境就是生命线”的赤诚情怀。
在小白杨哨所,实践团聆听戍边战士的英勇事迹,站在挺拔的白杨树下,深情合唱歌曲《小白杨》,礼赞“忠于祖国、扎根边疆、建设家园、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孙龙珍屯垦戍边展览馆中,实践团深切感悟到了"山河无恙"背后的牺牲,也被无数戍边战士忠诚履行维稳戍边使命的意志所震撼。
实践团到访魏德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聆听魏德友老人60年戍边护疆事迹,体会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守边防”的忠诚与担当。成员们与老人因长期劳作而皲裂变形的手相握,听其讲述艰苦岁月中的戍边经历,感受到一代代边防人献身使命的血脉传承,正是这种传承构筑起卫国戍边的钢铁长城,守护着人民幸福安康。活动尾声,魏德友老人寄语学生: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学好知识、建设国家。
实践团终点站为 “红色国门” 巴克图口岸。在塔城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规划展示馆,通过图文与实物,实践团了解到这一丝绸之路北道节点的过往与当下:曾为 “中亚商贸黄金通道”,见证千年文明交融;如今,新疆依托该口岸等沿边口岸,借 “一带一路” 打造向西开放桥头堡,续写丝路传奇。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廖莹文说,哨所小白杨见证戍边忠诚,边关巡逻守护家国安宁,口岸生机显边疆发展气象,传统戍边精神与现代开放理念交融,自己将以此为育人资源,引导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接力边疆建设。北京邮电大学退役士兵学生王玉超称,此次实践让他体会到守山河是责任更是信仰,青年要传承戍边精神、勇担使命,争当边疆建设先锋。
本次“边疆先锋”实践团石油精神和兵团戍边精神的探寻之旅,是“为‘疆’来”援疆高校育人联盟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国复兴 我为‘疆’来”系列主题活动之一,旨在让青年学生切身感受新疆高质量发展的脉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促进青年学生了解新疆、热爱新疆、服务新疆,当好传播新疆故事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