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批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从五湖四海来到天山脚下、塔河之畔,以满腔热血唱响青春之歌。
追寻先辈的足迹,新中国一代代优秀青年西出阳关,担负起建设边疆的历史重任,奉献出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对即将走向社会的青年学子殷殷叮嘱,鼓励他们克难前行,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锦书云中来,尺牍传深情。语重心长的嘱托,饱含无限期许,催人奋进。
在青葱岁月里为这片土地流下过汗水的每一个人,此时此刻,都深受鼓舞,倍感欣慰。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坐着火车,从河南郑州出发西行,历经7天7夜,1960年6月,时年25岁的刘义亭来到新疆乌鲁木齐。
为何而来?“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听闻新疆缺教师,我刚好‘专业对口’。年轻人,能有机会为祖国作贡献,多光荣!”刘义亭义无反顾。
远离故土和亲人,刘义亭如红柳一般扎根边疆,直至今日。
“回忆起来,刚来的那些年,也是真苦,住土房、走土路,人生地不熟,自然环境也和家乡差别太大,很不适应。”如今已头发花白的他无怨无悔,“可人一旦从这里苦过来了,真的舍不得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开始是热血沸腾的激情,后面就是激情归于平淡后的责任和坚守。”
刘义亭的责任和坚守,便是三尺讲台下的一个个学生。年复一年,他的坚持,换来了许多孩子的美好明天,为新疆的未来种下希望。
一口乡音,至今未改,骨子里早已认为自己是新疆人,刘义亭如此,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同新疆一起成长的支边青年何尝不是如此!
“新一辈应该为祖国作更大的贡献!”1984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物探专业毕业后,漆立新给导师说完这番话,便来到塔里木盆地工作,同一年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大会战序幕正式拉开。
上世纪80年代,石油人的工作条件本就异常艰苦,作业靠人拉肩扛,吃的是粗茶淡饭,睡的是简易板房。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高温酷热、冬季寒冷刺骨的环境,更是对人精神和意志的考验。
36年的奋斗,漆立新见证着塔里木盆地成为中国油气资源的重要阵地,见证着新疆的快速发展。36年时光,他也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毕业生,成长为中国石化勘探领域首席专家。
岁月悠悠,沧桑巨变。今天的新疆,日新月异,繁荣稳定,那些曾经的先行者,已渐渐老去。
“建设边疆,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任务,能参与其中一个阶段,这辈子值了。”刘义亭说,“每次面对五星红旗,我都有足够的底气向她敬礼。”
在接续奋斗中绘就精彩人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时代不同,每个青年身上的烙印也不同,但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却是他们共同的标签。
昆仑不语自巍峨,这是自治区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地调所所长万建领谈到昆仑山时的常用语。
“学的地质勘查专业,不来新疆这块矿产资源富集区,既对不起国家的培养,也对不起自己。”带着这份执拗,2009年,这个身材高大的汉子来到新疆,一待就是8年。
8年间,他曾为了找矿差点冻死在高原,8次因高原病住院治疗;曾在高原一天徒步39公里,最长一次6个月没有离开过工区,穿坏了数双专业登山鞋。
历经千难万险,万建领和队员们先后在昆仑山发现了多处铅锌矿,其中一座是超大型铅锌矿。
“实现了参加工作时‘找矿立功,报效祖国’的梦想,我为自己的选择与坚持感到骄傲。”万建领坚定地说。
“来疆16年了,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7月10日,哈密市伊州区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胡筱峻说。
胡筱峻是甘肃天水人,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胡筱峻与8名同学一同来到新疆,扎根基层,从技术员干起,奋战在农业发展的最前线。
十几年在疆工作生活,胡筱峻始终不忘初心,为当地的农业现代化竭尽心智。作为扎根者,他表达了自己的心声:“现在,基层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均有了很大的改善,希望选择到新疆工作的广大高校毕业生,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这里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我们一代接一代,持续为新疆发展绽放青春光彩!”
扎根边疆做新时代筑梦者
进入新时代,奋斗,依然是青春应有的姿态。
2017年,刘鑫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新疆,来到戈壁荒漠深处的油田。
他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仅工作3年,他就参与并见证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整装砾岩油田——玛湖油田大开发。
刘鑫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将所学全身心地应用到玛湖油区建设中,特别是针对玛湖油区首个规模建产区玛18井区百口泉组油藏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度分类剖析,确保了该油藏高效开发。
凭着一股钻劲和拼劲,刘鑫积累了丰富的砾岩油藏管理经验,每一次攻坚克难,都让他不断成长。
走进石油门,便是石油人。来克拉玛依3年,刘鑫已褪去稚嫩,成为采油厂的青年科研骨干,一如36年前走进荒漠油田,豪情满志的漆立新。
多年来,一代代大学生怀揣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念,来到新疆工作。近20年,仅中国石化西北油田便迎来了全国31个省份的2392名大学生。也正是通过他们的拼搏奉献,西北油田自1978年进疆以来,累计原油产量已突破1亿吨,并向着实现千万吨级大油气田的目标大步前进。
以青春之名,于洋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7月10日,当记者问起在尉犁县税务局工作的于洋为什么会选择到新疆来时,他深情地吟起一直激扬在心中的诗句。
2017年毕业季,于洋参加了河北科技大学举行的一场西部计划志愿者宣讲团报告会,正是这场宣讲会,点燃了于洋心中梦想的火焰。宣讲会上,看着图片上各民族孩子们清澈的眼神,听着各地志愿者的故事,投身“西部计划”的愿望,就在那一刻在于洋心中萌发。
当年,于洋放弃了河北省公务员考试面试机会,带着母校“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寄语,踏上西行列车,来到了新疆。
投入工作岗位后不久,于洋便以一名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主动申请到尉犁县古勒巴格乡阿克其开村锻炼。半年时间,他走遍了阿克其开村每一条街道,热情淳朴的村民,纯真可爱的孩童,飘香四溢的瓜果……这里的一切,都坚定了他留在西部的信念。
2018年,当一年志愿服务期满时,于洋选择扎根于此,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考入了尉犁县税务局,继续在新疆书写人生价值。
“前行的道路上,我们有很多选择,但我选择留下,选择扎根新疆,我同许多本地新疆人一样,成了新疆的主人,成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一员。”下决心当天,于洋朋友圈的这句话,得到了上百个点赞。
数据显示,自2003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新疆作为首批实施西部计划的省区之一,已连续实施18年,累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2.4万余名,其中内地招募1.9万余名。
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一批批的建设者们薪火相传、扎根边疆、服务边疆、保卫边疆,方才有今日之新疆。新时代的新疆各族青年,勇敢地接过接力棒吧,以青春之名,为梦想奔跑。此时此刻,我们都是“收信人”。